藝術教學觀點
野家院子表達性藝術課程是綜合當代藝術教育理論與手把手的實務教學經驗所發展出的系列課程,我們所認同的核心價值包括 :
·人本主義與兒童中心,尊重個體式差異
·情意學習,在安全中長大
·兼顧關懷與發展,提供學習鷹架
·強化優勢,發掘潛能
人本主義與兒童中心,尊重個體式差異
德國哲學家康德主張:「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個「目的」指的就是「主體」,人本教育的精神就是在找回個人的主體性,藝術教育雖有服務社會的功能性,然而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藝術更適合作為啟發孩子內在創造性的路徑。藝術創作必須尊重孩子的發展階段與自由表達的可能性,而非複製貼上大人們所認同的特定的美感形式。透過尊重個人特質的藝術發展活動,孩子能夠更貼近自我的內在,也能與外在的世界產生連結,人類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才能與自然達成和諧與一致,藝術教育必須從了解個體成熟的階段與差異為出發。我們不會把照料梨子樹或桃子樹的方法,用於照顧蘋果樹,因為前者是山坡栽種的果樹。讓每種樹順其自然地生長,就能得到完美的結果。
情意學習,在安全中長大
藝術的精神在於能讓個人安然自在的探索,從生活中感受秩序,進而創造秩序。在野家,我們重視關係的建立,注重氣氛與溝通模式,以尊重而專注的態度傾聽和回應,讓孩子感覺到被重視與被看見,願意與指導者建立連結,讓藝術發展空間等同於孩子個人成長的潛能空間。當代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考特說 :「如果一個小女孩想要飛翔,我們不會告訴她:『小孩不會飛。』相反的,我們會將她抱起來,扛在頭頂上飛來飛去,再把她抱到櫃子上面,讓她覺得自己好像一隻小鳥,回到鳥巢了。不久,孩子就會發現,飛翔無法靠魔法達成。夢裡神奇的飄浮在空中,或許醒來後還可以記得一些印象,至少會有個關於邁開好大一步的夢。有些童話故事,提到可以健步如飛的七里格長統靴或是會飛的魔毯,這些都是成人對這個主題的貢獻。十歲左右,小孩會練習跳遠或跳高,努力跳得比別人更遠或更高。除了夢的緣故,這還是三歲左右自然產生的飛翔概念所殘留的強烈感受或印象。」
兼顧關懷與發展,提供學習鷹架
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與後天發展的執行能力,在個別兒童的近側發展區取得對應的發展目標,提供有秩序與有結構的學習方法,讓孩子能在被理解的架構下溝通,排除與目標相對抗的力氣,以促成成功的經驗。有別於漫無目標的自然學習,抑或是學校樣板化的方法式學習,我們鼓勵孩子面不同階段的挑戰,透過不斷的嘗試與錯誤(trial-and-error)摸索前進。這樣的學習並無一定的時間進度表,而是需要不斷實驗和逐漸校準方向、進而能找到越來越適合自己的方式。
強化優勢,發掘潛能
依據孩子年齡發展的需求幫助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最大化,追求孩子的最佳利益,當孩子的伯樂,為孩子尋找表現的舞台,給予信心、空間或給予挑戰。協助孩子透過藝術發展與世界的連結,孩子沒有進步時也要審視資源,不過度要求孩子做超乎能力範圍的改變,而是以尋找新的刺激與方法(supportive challenging)協助孩子找到持續前進的動能。